新华风采
新华社第五届十佳记者从峰



丛峰,男,1976年8月出生,黑龙江省克东县人,中共党员,新闻学学士。1999年7月毕业于兰州大学新闻系,同年进入新华社四川分社工作。2005年6月起,任四川分社都市新闻采访室主任;2008年4月起,任四川分社副总编辑。2008年,丛峰同志先后被评为新华社第五届"十佳记者"、四川省抗震救灾英雄个人和成都市抗震救灾先进个人。
从事新闻工作10年来,丛峰同志采写了大量优秀新闻作品,7篇稿件被评为社级好稿,并获得了全国"抗击非典"好新闻一等奖、全国环境好新闻一等奖,以及11篇四川新闻奖一等奖。其中,《在困难群体中播种希望--关于一位已故基层社保局长的采访笔记》被认为是新华社正面报道的一面旗帜,新华社原总编辑南振中同志称赞为"在正面报道领域'播种了希望'"。《大祸是这样酿成的--四川沱江特大污染事件调查》播发后,四川省检察机关根据新华社报道依法对事故责任人进行了法律追究,创造了中国治污史上第一次有政府官员因污染事故而被判刑的先例。2009年2月,丛峰同志参与采写的《"东汽精神"启示录--记在特大地震中"泰山压顶不弯腰"的东汽公司》、《走向希望的春天--来自地震灾区的报告》两篇稿件引起强烈社会反响,李长春同志对此向新华社记者表示感谢,刘云山同志在稿件上作出重要批示,两篇稿件均被新华社记为集体三等功。

获奖感言:
我一直坚持这样的信条:做好自己该做的事。能够有幸获得新华社"十佳记者"称号,也许就是对我这种行事原则的欣慰承认。但是,我只想把它当成30年后回忆的一部分,而不是现在的饭后谈资。

新华社北京2月26日电题:"东汽精神"启示录(节选)
  --记在特大地震中"泰山压顶不弯腰"的东汽公司
   

  在共和国的工业版图上--
  中国东方电气集团公司东方汽轮机有限公司,这座拥有42年历史的重大技术装备制造基地备受世界瞩目。
  2008年的深冬,东汽厂房机声隆隆,车间焊花闪闪。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胡锦涛来到这里,详细了解公司地震后遭受损失和恢复生产情况。当听说企业在震后不久就迅速恢复生产、2008年已实现年产100亿元的目标,总书记感慨地说:"这些成绩来之不易。东汽广大干部职工发扬了'泰山压顶不弯腰'的精神,充分体现了工人阶级大无畏的英雄气概,你们是好样的!"
  巍巍龙门山不会忘记,滔滔绵远河不会忘记--
  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四川汶川山崩地陷,特大地震突袭而至。龙门山下、绵远河畔的东汽汉旺生产基地惨遭劫难,职工、家属伤亡惨重,厂房、设备严重损毁。
  面对灾难,不屈的东汽人"泰山压顶不弯腰",心手相握、共赴灾难,谱写了一曲感天动地的英雄壮歌。
  大灾之际,天地之间,"东汽精神"气贯长虹。

  "东汽广大干部职工发扬了'泰山压顶不弯腰'的精神,充分体现了工人阶级大无畏的英雄气概,你们是好样的!"--
  迎难而上震不垮 敢于胜利创新业

  这一幕,永远成为东汽历史上的惨痛记忆--
  地震中,全厂辖区职工和家属300余人遇难,1000余人受伤,其中200余人重伤;
  地震中,全厂5100余户职工住房遭到破坏,上百万平方米厂房倒塌或损毁;
  地震中,全厂2000余台生产设备损坏,全厂直接经济损失近27亿元……
  就这样,一个有着42年发展历程、产值过百亿元,研发大型火电、风电、燃机以及核能发电设备的共和国重大装备企业,被大自然以极端的方式重创。
  然而,人们意想不到的是,震后仅仅三天,东汽人竟像往常一样参加招标会--
  2008年5月15日,当东汽风电事业部市场部销售经理黄铮只身一人出现在北京通用技术大厦会议室时,招标会现场的人群顿时把他团团围住。
  这是国电龙源公司举办的项目招标会,共有包括东汽在内的四家企业参与投标。震后,国电龙源公司多次致电东汽。电话不通、消息不畅、传言不断……那一刻,所有人都认为,东汽不会过来投标了。
  "我到招标会现场签到时,我们公司的名字已从表格上删除了。"黄铮说。
  "你们能不能按时交货?风电开工没?"
  "目前还没有,我们的人都在自救!"
  "那大概什么时候可以开工?"
  "估计在17、18日开工!"
  黄铮在回答招标提问时,坚定而充满自信,让国电龙源公司吃了一颗"定心丸",也让在场的竞争对手深表钦佩。
  最终,东汽如愿拿下了"震后第一标"--价值3亿多元的33台风力发电机组的订单。
 ……

"从那时起,我就下决心,要挖出每一个孩子,无论他是活着,还是已经死去"--
  甘于奉献无所惧 不怕牺牲向前冲

  杨峰很瘦,安静地坐在椅子上,几乎一动不动。但那薄薄的一次性纸质防护工作服里,却掩藏着一种坚强。
  2008年5月12日下午,当突如其来的大地震把曙光山下的东汽厂变成废墟时,杨峰正在德阳的东汽树脂分厂上班。听说汉旺基地受灾惨重、东汽中学垮塌时,杨峰的脑袋"嗡"地一下炸了。他19岁的儿子,就在汉旺的东汽中学读高中二年级。
  下午6点过,杨峰随东汽第一批回援职工赶到了汉旺。一开始,杨峰在东汽中学的废墟上奔来奔去,猜测着儿子教室的位置,如果逃生可能经过的路线……用手挖,用肩顶,不断呼喊,一心想救出儿子。
  "可是,当后半夜第一个孩子的尸体被挖出来时,我的想法变了!"说到这里,杨峰的语音低缓下来,"那个孩子半截身子露了出来,还有一半埋在水泥板下。我们几个挖掘的家长一看,已经死了,就想去别的地方挖。可是,孩子的母亲却跪下来,抱住我们的腿,哭着求我们帮她把孩子挖出来,她要'好好地抱着他'。"
  "从那时起,我就下决心,要挖出每一个孩子,无论他是活着,还是已经死去。"杨峰喃喃地说。
   ……

  "40多年来,'东汽精神'就像静静的绵远河水,在一代又一代东汽人的血脉里流淌着"--
  百折不挠齐心干 艰苦创业志弥坚

  在树木葱翠的曙光山半山腰,一座巨大的"汉旺5·12"地震公墓正在紧张修建。在距公墓几百米的一片山坡上,竖立着很多墓碑,长眠在这里的东汽建设者用自己的生命和热血,记载着绵远传承、生生不息的"东汽精神"。
  这片山坡被上了年纪的东汽人称为"英雄坡"。
  "其实,东汽人不怕牺牲的精神,并不是地震才震出来的。"东汽党委书记何显富说,"40多年来,不怕牺牲的精神,就像静静的绵远河水,在一代又一代东汽人的血脉里流淌着。"
  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东汽作为"三线"企业初建时,从哈尔滨、上海等大城市来到曙光山下的第一代创业者们,牺牲了青春和优裕的生活。
  曾任东汽副厂长的徐均平回忆起这段艰苦创业史,至今无比自豪--
  "当时,只能住草棚,一下雨,还得赶紧把图纸藏在被窝里,否则就会淋湿。后来,住宿点搬到了附近的庙里,可庙里除了灰多、老鼠多外,蛇也特别多,经常一进庙门就能踩死一条蛇。有一次,一位职工的母亲从哈尔滨赶来看望儿子,睡到半夜,突然听见'砰'的一声,好像从天棚上掉下了什么东西,仔细一看,原来是一条酒杯粗细的蛇,顿时吓得再也不敢睡觉。"
  一天晚上,工程师刘仁均回到古庙里的宿舍,听到有"沙沙"声,不经意地一挥手,一条藏在他枕头下的毒蛇猛咬了他一口。幸好大夫孟广才及时赶到,用嘴把伤口里的毒液吸出,并送医院治疗,刘工才躲过一劫。
那些单身的女同志听说蛇怕烟味,她们虽然不吸烟,也都在枕头边放上一包香烟。
……

  "我们的科研和技术准备都是在高速运行,慢了就要拉大与国外的距离"--
  自主创新不言败 勇攀高峰克难关

  在东汽人眼中,东汽第一任厂长丁一倔强而执著地带领干部职工历时8年、自主研发30万千瓦汽轮机组,依然是"东汽精神"里程碑式的象征。
  上个世纪70年代初,我国还不能自主生产30万千瓦火电机组。东汽人从零开始进行研发。那几年,东汽任务很少,资金紧张,但是,东汽人勒紧裤带,自筹数百万科研经费进行研制,到1980年,大部分关键部件已研制成功。
  就说30万千瓦机组使用的1米叶片吧,设计涵盖了空气动力学、弹力力学、振动理论等诸多学科,光需计算的数据就有数千个,设计难度大,试制周期长,试验耗资大,东汽的设计人员夜以继日地进行着复杂的计算、设计;加工叶片的职工则在揩不干的汗水中,不分白天黑夜地苦干了几百天,终于自主研制成功。 
 ……

  回首东汽的历史,我们不禁为之感慨,为之震撼,为之讴歌:
  迎难而上,敢于胜利;
  甘于奉献,不怕牺牲;
  百折不挠,艰苦创业;
  自主创新、勇攀高峰--
  这就是"东汽精神",是"泰山压顶不弯腰"的东汽人的铮铮誓言,也是中华民族在困难和挑战面前砥砺前行的精神力量。有了它,无坚不摧,无往而不胜。
(新华社记者金小明、李亚杰、丛峰、苑坚、叶建平、樊曦)(完)

本网站所刊登的新华社及新华网各种新闻﹑信息和各种专题专栏资料,均为新华社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版权所有:新华社新闻信息中心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